清
明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放假通知
各位家长:
根据上级部门通知,我园年清明节放假安排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二三四五六日一05放假安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注意事项:1.注意天气变化,清明气候变化大。
2.避开景点游客高峰期,方便旅行。
3.文明扫墓,文明扫墓,绿色扫墓。
请各位家长在放假期间注意对幼儿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谢谢配合!
福鼎市城东幼儿园
假期注意事项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清明节将至,为避免清明祭扫带来人员扎堆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让孩子居家期间过个安全、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温馨提示您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文明祭祀方式
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间,大力提倡"鲜花祭祀"、"居家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祭祀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而且远离林区,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2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即将进入孩子溺水事故高风险期,希望家长切实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在家教育孩子做到: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3
持续开展居家安全教育
在孩子居家期间,加强用电安全教育,不随便触碰电器、电线和电源插座;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围栏、围墙等建筑设施和其它危险场所。家长不在阳台、平顶等危险区域堆放椅子、垫子等垫脚物件。4
做好外出安全防护
教育小朋友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少出门、不串门,确需出行的,要在家长的陪护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家长亦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私家车出行中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言传身教。5
继续做好防疫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继续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增强疫情防范意识,提高必要的防范能力,养成勤洗手、讲卫生、适当锻炼、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6
抓好节日教育契机
清明节是中国重大的传统的节日,祭祀先人和缅怀先烈都体现出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讲讲家族先人的故事,谈谈在本次疫情期间和病毒战斗的英雄事迹,这是一场关于爱和生命的切身教育!7
为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哀悼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今天发布公告,决定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最后,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理性、绿色、安全的清明节假期!
清明节习俗
01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暖
花开
02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03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04传统美食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照片/编辑:陈斌斌
审核:刘园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zz/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