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鼎走上一圈,光凭小吃店就能把福鼎的地标给串起来,特别是后街夜市,一着暮色,样样小食都在灯下泛着诱人的光。哪怕最落寞的街角,都可能支着个肉片摊,热气氤氲,飘着小黄椒和香醋诱人的香。是故,夜越夜,桐山不夜城。
煎包:一只难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在福鼎来个小吃夜行,可以从傍晚四点开卖的一中煎包开始。大小两锅齐齐上炉,老板掌勺煎包,伙计里屋外屋一路小跑送着刚捏好的包子。忙活到夜里2点熄火,小锅大锅合计得煎上50来锅,就算一只煎包如今卖到3、4块钱,仍然是一出锅就见底。去晚了只有人看人的份儿,遇着从苍南,甚至温州赶来只求一包的顾客,不算稀奇。
煎包炉子摆店门口就是一副让你非吃不可的气势。一锅得了,老板又麻利地把一只只生包子往里摆,嗤啦一声,猪板油和水倒下锅,香气四起,走过的都要被这香味勾回来。干等的则更难受,眼瞅着生包子在滋滋作响的热油里,煎出一身金灿灿的酥皮,只能巴巴地咂嘴。但现煎现吃才是煎包的奥义,排队轮上了,又逢一锅见底,那也只能是跺跺脚再忍忍的事儿。
包子皮外酥里润,火候恰好,尝起来还有点甜,问及老板才知道福鼎人亦喜甜口儿,和面时都加了点白糖。咬进去还能吸到鲜肉汤汁儿,就那么一丁点儿,刚刚好,加了葱花的肉馅咸鲜不臊,糜而不烂。一脸油光的老板骄傲地说,那是因为从肉馅到猪油,用的都是本地土猪。
馄饨王:依山傍海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煎包店往前就是福鼎古城里最老的后街街头顶,街两边净是老木屋,其中一屋黄记馄饨王据说有多年的历史。走进一瞧这小小馄饨店有点架势,八仙桌搭官帽椅子,墙上还挂风雅字画。
老板娘是第5代传人的媳妇,这位福鼎美人对自家的用料,是相当自豪,一口一句我们选的都是最好的,难怪一碗馄饨得要上10块钱。
葱头油是福鼎人常用的调制佐料,猪油加干葱白烧成,浇上一勺,馄饨汤更是香气浓郁
黄记的馄饨王,和福州一带的扁肉用料轻薄不同,口感接近北方馄饨,因为全由精瘦肉打制,肉馅偏涩,但加了虾干干贝粉,味道确是极鲜甜。要说赞誉还是要给当年想出这一妙搭的创始人,猪肉配虾干干贝粉,酸辣骨头汤加紫菜,一碗扁肉吃得出福鼎依山傍海的味道。
鱼片:难得正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鼎肉片大有赶超沙县小吃之势,到哪儿都能看到。精肉和地瓜粉打制成肉泥,口感松而有韧劲,好吃不在话下。但是用机器打制,还是另有“妙方”,都让人捉摸不定。比起肉片,鱼片无从省心,更不容易掌握,要看真功夫还是得试试福鼎鱼片。
福鼎本地话称鱼片为“鱼羹”,剔骨鱼肉绞碎后,得用手上劲,用力太过鱼浆发酵,做出来的鱼片入口即散,嚼起来如豆渣,地瓜粉加得多,则口感生硬,无鱼味儿可言。如今就算在福鼎本地,专卖鱼片的店家也所剩无几。江记鱼片属历史最久,只是多开出分店,品质也就不那么好控制了。
福鼎人用辣椒,往往切碎后泡在净水里,上汤时加一点,辣而不燥
老店家做鱼片一是用到鮸鱼,一种舟山一带常见的海产,一是天然海鳗,也是福州地区常用做鱼丸、鱼面的上等原料,两种鱼料各有滋味。夜里九十点,吃碗鱼片汤作点心的福鼎人不在少数。酸酸辣辣的热汤鱼片,在冬夜里吃上一碗,微微发汗,又或是加点福鼎粿条或是地瓜粉做的“溜溜”,还能吃得肚子滚圆地美美入睡。
卤鸡翅膀:老牌卤味有秘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福鼎,连锁快餐店的烤鸡翅怕是站不住脚,因为只要啃上本地鸡翅膀,就无暇顾它了。夜市里一盆盆排列整齐的鸡翅膀一水全是黑乎乎的,要放在一起很难分得出店家。
每天傍晚4点老板推着这板车,上后街夜市摆摊,往往不到9点就卖个底朝天
吃上一只新鲜出锅的,是满满的甜酱味儿,好在肉有韧劲啃起来过瘾!卤鸡翅要说做起来不难,但要像这样入味,鸡肉有韧劲,鸡骨头还酥脆,做齐这三点,怕是大家无耐心,又无妙方。
炒米粉:顶饱的早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鼎最好的米粉出自店下镇,因为店下为海滩冲积平原,洋田连万亩,是福鼎的米粮川,同时店下镇又西连太姥山,出水好,用当地的大米和泉水做出的米粉,细而韧,带着清香,而且当地也出了不少人家几世代做米粉。现在福鼎市区能见到不少米粉店都打着“店下”招牌。
米粉先蒸过再炒,可以让米粉不粘连,在福鼎这种做法算个常识
好吃的炒米粉须得粉好,油好,炒出来香喷喷,米粉丝丝分明又接近点焦,吃进嘴里又不至于被噎住。在福鼎人眼中炒米粉滋味早已不如从前,但好在市区里还保有好些家米粉店,这家不好吃了,下一个路口总还有另外一家,可以将就一下老味口。
大排档:不可错过的海鲜小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呼一辆三轮车说上石湖小区,拉车师傅就说:“你们这是要去吃海鲜呐!”海鲜排档一条街沿着河,铺头在前,雅座在后,各家整齐划一,没有厨子热火朝天的炒鼎,或是大声吆喝,远不像印象中的街边排挡。大瓦数的灯泡照得铺头上的海鲜是鳞光闪闪,走近都怕灼眼。一溜看下来,除了石斑、虾菇、青蟹这一类鱼虾蟹,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儿的贝类螺类,大大小小,五花八门。老板热情地一一介绍完,我也还是认不清谁是谁。
海蜈蚣,听起来让人皱眉,但是肉质绵软细润,当地人最喜爆炒来下酒。这时候冬末初春,泥蚶正当时令,肉肥厚汁鲜红。一颗颗还被刷得不见丁点泥星,狠狠点上两大盘,一盘是福鼎米酒腌好的,带着甜腻,非常排外的口味;一盘生烫,肉脆嫩,鲜而不腥,蘸点福鼎酸辣汁更是爽口。曾听闻福鼎地区也用泥蚶煮汤,在这海鲜排档一条街里却是遍寻不得,不知道煮汤对泥蚶来说是暴殄天物的做法,还是此法高深,一般地方吃不到。
闽东沿海生吃海鲜是老传统,酒醉的做法最适合用于福鼎本地产的白虾,壳薄,容易入味。用白酒、盐巴蒙醉活虾,沥干汁液,加以调味即可。赏味的点睛之笔同样也在于辣椒、白胡椒粉、米醋调和出的鼎派酸辣味儿。先吸上虾壳上的酸辣汁,酸和辣让味蕾清醒,咬开虾壳,滑嫩冰凉的虾肉一吸入嘴,是鲜甜又爽口。
猪头肉:下酒风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吃猪头得郑重其事,谢苍天,拜祖先,最好还要选面带寿纹的“寿头猪首”讨彩头。只是等过那番烟熏火燎,猪头肉早就少了鲜味。据说福鼎佳阳镇畲族乡,有一姓雷的村民,平日除了种地,也掌勺乡宴,能把祭祀用过的猪头烧得格外好吃,廋肉不柴,肥肉酥烂,不油不腻,回味够劲。后来以猪头肉做招牌开了饭馆子,十里八乡之外的人都慕名而来,从此佳阳猪头肉也成了福鼎一个美食字号。如今在福鼎吃猪头肉,自然不必等上大年大节,当地人说,喝小酒闷酒长酒,猪头肉最下酒。
面茶糕:手作点点心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馄饨时在街头顶见着一家糕点老铺,除了福鼎的豆酥饼,也有一味浙南名点———面茶糕,在白糖猪油糕基础上,夹了一层红茶糕,吃起来香甜不腻。
原来面茶糕到了福鼎也已经是当地人的传统点心,本地人家小孩升学,亲友们必会送去一份,祝贺小童“高升”,外地人游福鼎也是要买些面茶糕作手信,讲究的人还会专程驱车去前岐镇买苏协春字号的。只因苏家的面茶糕在福鼎数一数二,甜而不腻,入口即化,不粘牙,不噎食。
苏协春面茶糕用到的猪油、糯米、红茶水等都是天然材料,一块面茶糕最多只能放上5天
面茶糕这类冷糕点,机器制作的口感远比不上手作的,苏协春糕点传人就只安守着一爿深巷里的手工作坊
编辑
老边责编
雪梨
福了个鼎
福鼎,不如福了个鼎
诚邀各路吃货,一起开启饕餮之旅
快把自己珍藏的餐厅文字连同图片扔过来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xw/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