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史
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全国出现了文化建设的高潮,平阳县区镇中学有如雨后春笋,不断创办起来,马站高级中学的前身——平阳县第十一初级中学,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应运而生,至今已过六十个春秋。学校60年的办学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年至年,校名为“平阳县第十一初级中学”“平阳县马站初级中学”“平阳县马站五·七中学”“平阳县马站中学”,校址从老区公所(现朝阳路马站商场所在处)迁至隆兴内对面蒲江北岸塘堤边(现马站镇政府所在地)。这个时期,社会物资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又历经十年政治动乱,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学习边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全市闻名。因历史原因,这段时期学校曾一度停办。
第二阶段为年至年,校名为“苍南县马站中学”,校址迁至金山村。这段时期学校属初高中并存的完全中学,教学渐入正轨,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初高中优秀毕业生,也为高校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学校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第三阶段为年至今,学校停止初中招生升格为高级中学,校名改为“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校址仍在金山村。这段时期学校先后建成综合楼、师生餐厅、教学楼、学生公寓、塑胶运动场等。学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到年后又逐渐减小。这段时期,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师资建设、会考高考、第二课堂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
年~年
年,学校创办伊始,校名为“平阳县第十一初级中学”,学校性质是国有全日制初级中学,属温州地委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平阳县文教局管理。当时调方复中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是年秋季,学校招收新生两个班名,专职教师5人,其它教职工从小学抽调兼职,校址设在原马站老区公所(现朝阳路马站商场所在处),一切因陋就简。
年秋,由于新校舍还末建成,初二两个班并入矾山中学就读,学校继续招收初一两个班名学生,仍旧在老区公所就读。同年,经平阳县府、县文教局报请温州公署批准,在马站隆兴内对面、蒲江北岸的三角地带征用17亩土地,建成工字型教学楼一幢,6个教室,4个办公室,4间教师宿舍,一座厨房,学校占地面积共m2,原区公所校舍继续使用。
年8月,刚建成的校舍被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刮倒。全校师生于痛心之余,一边动手搭草棚上课,一边参加重建校园的劳动。师生们在烈日下搬运木材、砖瓦、石块等,在风雨里坚持上课,学习文化知识,涌现出一大批勤奋学习、不怕劳苦的学生,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或优秀的领导干部。
年秋,学校招收初一新生3个班,全校共8个班,6个教室已不够使用。施教区内渔寮、信智、霞关等地学生来校读书,要翻山越岭跑几十里山路,住宿生特别多,当时除租住民房外,部分学生住在马站剧院,剧院遭遇台风袭击,很不安全。年至年,学校获温州专署分批拔款,陆续建成师生宿舍m2,工字型教学楼两幢12个教室计m2(均为平房)。当年学校共有10个班级。
当时,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学校从创办伊始就根据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将“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重视农业的教育,并注重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年,学校兴办了农场、实验田、畜牧场,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由于成绩显著,被评为温州地区先进单位。福建省的福鼎县和温州地区许多兄弟学校不断前来参观学习。
年,经温州专署批准,学校由农村第二类全日制中学改为第一类全日制中学,改校名为“平阳县马站初级中学”。为加强领导,县委任命马站区委书记林华懿兼任校长,建立党支部,原副校长方复中为副书记,先后派吕姿册、郑学友任副校长。
年,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必须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办起了农中,招收两个班名学生,学制三年,实行半农半读。学校扩办农场,种起实验田,开展多种早稻品种对比实验,对当地推广优良品种起了一定作用,并为马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年至年,《浙南大众报》两次登载学校学农教学改革事迹,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到学校参观指导。
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破四旧”,搞串联,“停课闹革命”。教育秩序被打乱,正常的教学工作被迫停止,这致使应是、、年入学的一大批学生被阻在校门之外,而当时在校学生的学业也荒废殆尽。
年6月,学校校名改为“平阳县马站五·七中学”。9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方复中任革委会主任)。同时,贫管会进驻,和革委会一起管理学校。当时在校学生有初三两个班,由于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批判所谓“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
年,学校正式复课闹革命,改为春季招生,招收、、三年因“停课闹革命”无法入学的“三届生”共两个班人,学制改为二年。与此同时,因政府提倡小学附设初中班以方便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全区其它公社中心小学纷纷附设初中班。学校部分教师被分配到其他公社初中任教,学校教职工由原来32名减为13人。
在十年政治动乱期间,尽管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但学校在学农学工方面取得极大的成绩。
年春季,校办农场也重新开始生产,开展水稻杂交试验,为马站区、平阳县培育了首批杂交水稻种子,也培养了一批杂交水稻技术人员。同时学校微生物厂大力开展食用菌栽培试验,成功试验出“九二0”食用菌和“”生产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白希铸老师还亲自到沿浦乡下在村进行蘑菇搭架栽培试验,这些都为以后马站蘑菇种植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年秋季,在方复中校长的推动下,学校利用多余校舍创办教学仪器厂,生产变压器、小水泵和教学仪器。学校委派杨秀老师分管工厂,后来又先后调洪作斌、华允钦两位老师具体负责校办工厂。当时,许多学生利用课余在工厂勤工俭学,像初二甲班的沈华珠、范煌辉、叶秋云、洪丽娜、陈纪镀等同学,毕业后就进入工厂工作。后来工厂规模逐渐扩大,开始批量生产,产品销住南京、上海和全国各大油田。年9月15日,校办工厂从学校独立出去,厂名仍为“平阳县马站中学教学仪器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苍南仪表厂。
年春季,学校设高中班,招收高一新生两个班,学制二年。年,学校改名为“平阳县马站中学”,同年,高中首次实行考试招生。这期间,仍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批林批孔”,特别是批判“师道尊严”,宣扬“白卷英雄”,教师的教学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十年风雨,灾难深重,十年间毕业出去的校友在思想和文化知识上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开展了多渠道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校纪校貌、教风学风,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这一时期,因校址在蒲江北岸转弯三角地带,加上河道狭隘,每次刮台风、发洪水,学校首当其冲、深受水患之害,师生和校产的安全受严重威胁。年经呈准,迁址马站镇金山村。新校舍从年8月破土动工,在这校史上第三次迁建过程中,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整个暑假没休息,承担拆老校舍、运砖瓦、挑沙石、填操场等任务,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从未叫苦,为国家节约多元。学校被评为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年~年
年7月,新校舍竣工,学校全部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24亩,建筑面积m2,包括主教学楼、办公楼、仪器室、实验室、师生宿舍楼、食堂等,总投资24万多元。一所能容纳12个班级多名学生的崭新校园出现在金山南麓。年,苍南建县,是年7月,学校改名为“苍南县马站中学”,就此开启了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拔乱反正”措施,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教师名誉,年学校被评为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进单位。年以后,学校着手进行组织整顿,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工、团组织,积极开展有利教育教学和师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校团委两次评为县先进单位,工会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年9月,我校高中学制改为三年制。同年,学校自筹资金,校门口西侧教学楼底层破土动工,年9月再加高一层,共计m2。年,通过县教委拔款、马站镇委拔给教育基金费和自筹资金的“三结合”集资途径,集资27万多元,在学校西侧征地m2,扩建m2的四层教学楼一幢(即现行政楼),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年,马站遭受特大强台风袭击,蒲江上游堤坝被冲毁,金山村成为一片汪洋大海,全校师生在抗洪救灾中拯救了十一位村民的生命。灾后校园满目狼藉,校产损失严重,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抗灾自救,重建校园”活动,学校当年被评为省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到九十年代前半期,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方式,对外加强与兄弟学校联系,对内加强教研组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修、函授,并多渠道集资,不断改善教学设备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学校初中部每年均向重点高、中师、中专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特别是年全县高中升学考试,数学、化学、英语、生物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语文、物理全县第三名。进入九十年代后,学校高考成绩逐年进步,考上大专、本科的人数每年有所增加。学校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同时,学校进一步开展“严教勤学,振兴马站”和“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才,涌现出柯丕琨、吕心为等一批优秀学生。
这段时期,学校根据上级部署,认真落实初中义务教育各项措施,完成普及初中教育的任务。当时,每到开学初,学校全体教师分片下乡家访,开展“巩生”工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到校学习。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普九”先进集体。学校的计生工作连续十年被评为县级先进。
年秋,学校共有初中14个班,学生多人,其中高中6个班,多人。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年,学校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与规划,制定了《九五计划和至年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同年9月,我校停招初一新生,逐步从完全中学过渡为高级中学。
年——
年,经温州市教委下文,学校正式改名为“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年5月,学校在全县第一批通过省A级普通高中办学督导评估。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学校完全升格为高级中学。此后,学校以高中教育为己任,迈上了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学校升格为高中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年秋季学校高中在校生14个班人,年秋季达到20个班突破人,年秋季达到历史最高值共30个班人。办学规模的扩大,促使学校不得不大力发展硬件设施。从年至年,学校在政府拨款之外,另累计向民间借债多万元,先后建成综合实验楼、餐厅、教学楼、风雨操场,并将原教学楼改为学生宿舍楼。年8月,广大住校教师“舍小家顾大家”,集体搬出学校宿舍,教师宿舍改为学生宿舍。
在这期间,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手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学校高考14人上本科线,上线49人,上线率41.2%,除苍一中外名列南港片区第一,荣获温州市办学质量三等奖;年高考上线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此后逐年增长;年高考上线人,上线率达88%;年本科突破人,本科上线率达到36%,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年高考上线人数达到人。这段时期,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体艺教育。年11月,学校在原有学生田径运动会基础上,增加球类、棋类、跳绳、拔河等其它学生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第一届体育节(暨第九届学生田径运动会),此后成为校园体育盛会,自年至今共举办了18届体育节和26届田径运动会。年1月,学校被县教委、县体育局命名为“苍南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年学校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从九十年代到年,学校积极培养体育尖子生,共为高校输送了近50位体育特长生,这些学生现活跃于苍南体育界,其中多数成为优秀的体育老师。同时学校也大力加强美术、音乐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从年开始到年,学校共为高校输送了多位美术特长生,多位音乐特长生,其中举办了、两届综合高美术班,、、、四届职高美术班。
年5月,学校举办第一届学生艺术节(年后改名为校园文化节),开展歌唱类、语言类、舞蹈类、美术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受学生之喜爱,成为马高校园传统活动。此后至今从未中断,共举办18届校园文化节。年学校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苍南县行规达标优秀学校、县文明单位。年10月,学校被评为温州市市级文明单位。
年8月10日,8号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马站。我校综合楼遭受重创,两个电脑房被毁,6个实验室严重受损;学生宿舍楼和音体美教学楼屋顶被掀,设备损失过半;围墙倒塌多米,操场被洪水冲毁。直接经济损失多万元。学校共有0多名学生(占总学生数的84%)的家庭,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其中有父母在台风中死亡的学生3人,房屋全塌的有78人,重灾对象共人。全校教职工在积极开展灾后校园重建活动,确保秋季学生正常上学,同时,两次分片下乡调查学生家庭受灾情况,慰问受灾学生。灾后,学校接受各级政府救灾款73万,接受中国基督教两会、温州信鸽协会、东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亚龙科技集团、西班牙爱国华侨、瑞安市慈善总会、马站籍杭州同乡会等社会各届捐款捐物30多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和补助受灾学生。
年,浙江省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果断把握新课改的机遇,积极投入新课程实验之中,以“规范”和“创新”为核心,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在每年的县市级学生研究性成果评比中,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学校一直领先全县其它学校,在全市也名列前茅。我校也因此于年为被确定为温州市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建设基地学校,是全县唯一入选此类别的学校。
年学校被评为温州市重点中学。是年秋季,学校制定《教师“教学六认真”实施细则》,并修订《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办法》等制度,此后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科研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后,学校被评为县第一批规范化优秀学校,并多次被评为规范化管理先进学校、示范学校。
年开始,附着生源的减少,学校的办学规模逐年缩小,普高招生数逐年减少,学校扩大职高招生。学校规模缩小为18个班,每个年段6个班,其中普高4个班、职高2个班。生源的减少与生源质量的下降,影响到学校的会考、高考成绩,也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学校办学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年10月,学校根据新的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提出“规划管理、硬件完善、德育深化、教学改革、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六大领域发展目标,并制定发展性评价方案。年1月,学校制定《学年至学年三年发展规划》,再次提出“规划管理、硬件完善、教学改革、德育科研、学生培养、校园文化”六大重点目标。学校根据《三年发展规划》制定每个学年度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这三年里,学校先后完成风雨操场迁移工作和行政楼加固装修,年建成塑胶运动场,年建成学生公寓。年以来,学校高考成绩连续七年受县教育局表彰,年、年、年荣获县高考质量三等奖。
年秋季,学校根据新课改精神,大力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在此后三年里,学校共计开发近百门校本课程,其中有25门课程被评为县市级精品课程,曾少君老师开发的《乡土美术》荣获浙江省首届百门精品课程。同时,学校利用地方乡土资源,先后编写出《马站旅游》《马站地区的民间传说与社会习俗》《马站方言》《舌尖上的马站》《蒲江春秋》《乡土名人故事》《蘑菇栽培》《紫菜养殖》《四季柚栽培》《西红柿栽培》等精品地方课程,成为县市同类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同一时期,学校在原有蒲江文学社和时政评论社两个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指导成立学生记者团、轻凝舞社、诗歌朗诵社、摄影社等11个社团,吸引全校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并将每年的5月分定为社团活动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年,学校被评为苍南县学生社团活动德育特色学校。此后,蒲江文学社、天音社先后被评为县“十佳”学生社团。到年,学校现有14个学生社团。
年至年,学校先后完成行政楼加固装修工程和塑胶运动场、学生宿舍楼工程,学校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体育室先后创建为市标准化功能室。同时,学校对校园网络和网站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年学校被评为市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年学校被评为市示范数字化校园。学校心理辅导站也于年被评为市级心理辅导站。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年秋季,浙江省作为全国试点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根据新高考要求,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实行教学班和行政班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对学生学考选考科目进行合理规划,规范选课走班管理,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同时,学校与矾山高中紧密合作,共同举办“鹤峰教育沙龙”,全面促进各学科共同体建设,在选课走班、教学评价、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至年10月,级学生经过三次的学考、选考,有97%的学生已达到毕业要求。
……
斗转星移,甲子沧桑,学校三易其址,六改其名,经过60年的蜕变,已然从简陋的乡村学校发展成为现代化高级中学。学校向前发展的历史记载了广大师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也寄托着一代又一代马中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梦想。
60年来,学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育才为己任,共培养初中学生36届,高中学生42届,为社会和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今天,在共和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社会建设的每一条战线上,到处都有马中校友奋斗不息的身影,他们秉承刚健自强的马中精神,为家乡、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奉献力量,成为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回顾历史,我们慷慨激昂,无愧于教育神圣之使命;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不减,衷情于马站发展之蓝图。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不管学校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坚守教育为人民服务之宗旨,我们始终铭记马中人永远的信念:刚健自强,奋斗不息!
学校名称、校址更替情况一览表
校名
时间
校址
平阳县第十一初级中学
.9-.8
原马站老区公所(现朝阳路马站商场所在处)
.9-.8
马站隆兴内对面蒲江北岸三角地带(现马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
平阳县马站初级中学
.9-.8
平阳县马站五·七中学
.6-.1
平阳县马站中学
.2-.8
苍南县马站中学
.9-.6
马站镇金山村
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
.6-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gr/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