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茶香飘
垦区“巾帼”绽芳华
——记“全国巾帼文明岗”母瑞山农场公司茶叶班组
■记者刘棠琳通讯员陈春霖
她们不张扬,内心饱含热情,怀揣着垦三代创业干事的激情,用心用情重振已停摆二十余年的“中瑞茶产业”;她们看似柔弱,却肩挑手扛,从零起步,从荒山之中开拓出亩茶园,种下万株茶苗,将荒山变“金山”;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基层一线用责任和担当,匠心制作出市场新宠“瑞军潭”系列茶产品……她们就是海南农垦母瑞山农场有限公司宝峰茶叶基地“巾帼班”。
“巾帼班”班组成员有20人,均是苗族同胞。该班组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不怕艰苦,敢于挑战,克服种种困难,按时按质完成了农场公司下达的开荒种植任务,成功创建了茶叶产业扶贫基地,为农场公司发展茶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她们坚信:“在劳动中体验幸福,平凡岗位照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不畏辛劳开荒种植
昔日荒山今日金山
母瑞山素有海南“小井冈”之称,被誉为“琼崖革命的摇篮”。茶树在母瑞山生长扎根的历史已有将近半个世纪,年,中瑞农场(母瑞山农场公司前身)生产的“中瑞绿茶”一度声名鹊起,深受消费者欢迎,并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海外,有过一段辉煌的产业发展历史。后因市场影响等种种原因,母瑞山茶产业规模一度凋零。
“巾帼班”班组成员。
年10月,公司决定重新发展茶产业。可要在山多地少、坡陡谷深的母瑞山区开垦出成片的茶园谈何容易,“巾帼班”的姐妹说干就干,公司胶园地刚刚更新倒树,她们就赶去开荒种植。许多更新地距离农场场部7、8公里,全是泥巴路,为了不耽误开荒,“巾帼班”成员王建霞、邓秋燕等人就自学摩托车驾驶技术,每天早早赶到工地。
种植茶树前,要翻两次土,施两次农家肥。培育土壤的含土量也是关键,石头和杂草根都必须清理掉,不然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因为交通不便,农机上不去,所有的石头搬运、翻土、运肥、挑水等都需要用人力解决。
“搬斤的石头下山,需要多长时间?”“扛两担牛粪上山,要歇几次脚?”“挑两大桶水爬山,能浇几棵茶苗?”这些问题“巾帼班”的姐妹们都有答案。“太苦了,想起来都觉得对不住她们。”海垦母瑞山茶业公司总经理邓元坚回忆,在备地整地过程中,斤以下的山石,都是由班组成员亲自搬拣出来,同时翻地要达到约40公分,才能方便施肥。
茶苗喜水,但荒山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最缺的就是水源。为确保茶苗存活率,“巾帼班”姐妹最关心天气预报,瞧见有雨就赶紧准备种茶苗。风雨中,雨衣外是雨水,里边是汗水。
为抢抓农时,碰到旱天种苗的活儿也不能停。于是,拖拉机运来水后,都由“巾帼班”的姐妹挑上山浇灌,最远的距离要走一公里山路。为节约时间,她们带饭上山,早出晚归,一心扑在茶苗基地建设中。没有工棚栖身,她们就在树荫下垫上芭蕉叶席地而坐,匆匆扒几口早已冰凉的饭菜,再接着干活,直到夜幕降临。
黄蜂叮、蚂蟥咬、手脚上添些伤,那都是常事。有一次,王建霞被山藤割破小腿,失血过多晕了过去,是工友医院包扎;邓秋燕骑摩托车上山时滑倒,狠狠摔了一跤,却谁也没说,忍痛干完当天的活,回到家才抱着爱人“柔弱”了一回。
万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巾帼班”的姐妹们用四年多的时间,翻山岭、冒风雨、顶烈日,在这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开垦出了亩茶园,毛蟹、福鼎大白、英红九号、海南大叶等茶叶品种在这里落地生根。这片已沉睡多年的荒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茶苗种下了,更重要的是怎么管好茶、制好茶!“巾帼班”成员大多数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原先对茶叶种植管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这是王建霞、邓秋燕等“巾帼班”成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们积极参加茶叶抚管、制茶培训,经常交流经验,闲暇时间还通过书籍、网络,学习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知识。凭着肯学肯干、敢于挑战的执着精神,她们经过长期摸索,逐步掌握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巾帼班”班组成员管理茶山。
“采茶要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如今,说起摘茶、制茶,“巾帼班”成员都有一套心得体会。年,第一批亩茶园开采,当年共采摘了公斤茶青;年共采摘了2.36万公斤茶青,平均每月采摘公斤,有效保障了茶叶加工厂的正常运转。
随着母瑞山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年,母瑞山茶业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建设项目,母瑞山茶产业项目得到了国家、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垦集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投资万元用于新建茶园、改造厂房、建设全新两条加工生产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下,“巾帼班”姐妹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为了掌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全套制茶工艺,王建霞、邓秋燕等人虚心向海垦茶业集团岭头分公司的制茶师傅请教,正在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因为制茶工艺的特殊性,王建霞、邓秋燕常常“忙得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制作好一批茶已是凌晨2点,她们只能迎着星光,驾驶摩托车约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回到生产队中。
孩子还小,家里的农活也帮不上忙,偶尔还得面对“几个妇女婆,还能做些啥”的戏谑……争口气,不服输,“巾帼班”成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钻研制茶技术。她们先后参与制作8款“瑞军潭”系列茶产品,目前已进入全国市场销售,被客户评价具有“香入水,水融香”的特点,市场反馈良好,订单不断。
怀揣感恩之心
互帮互助助力精准脱贫
母瑞山农场公司系苗族同胞居住区,苗族风俗保存完整。“巾帼班”成员都是苗族,她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最质朴的情感,去对待工作,帮助亲朋,善待社会。
收获茶叶。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家中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年,为帮助马某一家提升生活水平,茶叶种植基地主动招聘马某一家来务工,确保每人每月收入约元。同时,农场公司还为其购买猪苗发展养猪业,“巾帼班”成员在闲暇时帮其割草料喂猪,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在姐妹们和农场公司的关心中,马某一家的生活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又有了奔头。
因为热心,姐妹们还自愿当起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薛某的“技术员”。薛某一家因病致贫,孩子仍在读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鼓励薛某拿出4.2亩的承包地种茶,并在抚管过程中,根据每月抚管任务的完成量给予其劳务费。“巾帼班”成员则义务为其开垦、平整土地,免费提供茶苗,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如今,薛某的茶园已进入采摘期,每年仅茶青收入就有1.6万多元。此外,基地负责人还积极帮其联系了一份路管员的工作,增加其收入渠道。
“离家不远,收入稳定,我很满意。”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茶叶种植基地优先雇用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职工群众,共安排40多户困难家庭成员多人次到基地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从“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现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这些困难家庭通过茶园劳作、发展自营经济、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户均年收入均在7万元-10万元,家庭环境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巾帼班”的姐妹们走近贫困户和困难家庭,用自己的乐观、热情感染了他们,为这些面临崩塌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巾帼班”的姐妹凭着朴素的理想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只争朝夕、奋力前行,在奋斗中收获幸福的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取得了优异的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
当前,母瑞山农场公司正以母瑞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为核心,做足红色文化文章,做大特色产业,打造茶旅融合模式。“巾帼班”姐妹们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游客可以体验式采茶,亲身体验制茶的快乐,喝上鲜美味醇的“瑞军潭”茶。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gr/1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