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了村里的希望”
在磻溪镇炉屯村的山坡处,坐落着一处“院子”。院里,夹杂传来朗朗读书声和欢呼雀跃声,为山中添了徐徐暖意。
这是村里唯一的小学——炉屯小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炉屯小学有着近名学生。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提速,村里的孩子陆续进城就读,生源不断减少,炉屯小学被改编成教学点。目前,全校仅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共2个班14名学生,都来自本村。
炉屯小学的学生“我也是土生土长的炉屯人,从年调回来教书,直到去年另一个老师退休,就剩我一个在教了。”今年59岁的翁以定,是炉屯小学教学点的负责人,也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老师,还是后勤保障人员。他说,学校虽小,却是村里家长们的期望,哪怕剩下最后一个孩子也要继续教下去。
翁以定牵着学生
让翁以定欣慰的是,他在坚守的同时,村里也在为孩子们的求学梦而努力。
今年6月,为分担翁以定的教学任务,村民们自费请来了2名教师“接力”,并于9月成功留下了其中一名接手学前班教学。“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我们应该给予最大支持,为家乡教育出一份力。”炉屯村村民雷丽霞说。
“接力”教师为学生上课
在大家的出钱出力下,学校多了一间崭新的图书室,添了深圳、海南各大学校教师捐赠的书籍,学生也有了专属的校服和书包;同时,村里主动牵线磻溪茶业行业协会对炉屯小学进行帮扶共建,着手开展校园硬件设施完善工作等。
不仅仅是炉屯小学,如今福鼎市正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
接力:“这是责任与担当”
10月下旬,秋意浓,离福鼎市区近30公里的叠石学校里,31岁的刘小梅站在讲台上,正满腔热忱地给25名学生讲授化学实验原理。
叠石学校地处山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一度面临着生源流失、师资老龄化等窘境。
叠石学校
年9月,刘小梅通过公招考试到任叠石学校,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师。7年来,从任课老师到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教育对刘小梅而言,不仅仅是热爱,更有着一份责任与担当。
“目前,学校共有余名学生,9个年级9个班,采用‘小班化’教学。”刘小梅说,由于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该校缺乏特定学科教师,她在任教初三化学老师的同时,还承担着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
刘小梅在上课
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刘小梅为何愿意扎根于此?
“这里民风淳朴,学习氛围好,而且我们的待遇也一年比一年好。”刘小梅坦言。她口中的好待遇,指的是近年来福鼎市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一系列支持计划。
年12月,福鼎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福鼎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实施办法(暂行)》,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激励机制、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教好并留住学生”
每周五上午第三节,白琳中心小学的英语课总是异常“热闹”。
课堂上,授课老师利用“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将教学内容同步传输到下属沿州、牛埕下2个教学点,让镇村学生“共聚一堂”,同步学习。
沿州小学教师在授课
“通过‘一校带两点’实行异地远程同步课堂教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作用,还能让乡村学生学得到、学得好、留得住。”白琳中心小学校长叶传意说,目前该校已开设5门远程同步课程,并通过送课送培、活动邀请等方式,开展互助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福鼎实验小学与赤溪小学、贯岭小学,硖门中心小学与柏洋小学,福鼎四中与福鼎十一中等学校也相继实施“互联网+结对帮扶”教学活动,以“强校带弱校”等方式,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化。
硖门中心小学配备希沃白板系统教学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福鼎市研究制定《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截至年12月,福鼎市乡村教师达到人。
“幸福福鼎”编辑部
文:王婷婷
图:王婷婷、温丽芬、叠石学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zz/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