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至11月,王震率领我第一兵团进疆,揭开了新中国新疆大规模屯垦的序幕。
这支久经战争考验的英雄部队,征尘未洗,放下行装,便投入到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大家咬紧牙关,团结奋战,终于喜获丰收。
年,驻疆部队的全体官兵就开荒85万亩,实现了部队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
但是,初战告捷,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在王震的头脑中,军队参加生产绝非权宜之计。从历史上看,治理边疆,历来是治国安邦的一大课题。
边疆的治与乱,不仅对国家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直接影响着边防的巩固和与邻国的关系。
中国的历代王朝,凡开明的皇帝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很重视边疆的治理,很早就岀现了“屯垦戍边”的形式。
以新疆为例,西汉在新疆首创屯垦,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唐代在新疆共开垦田地约50万亩,屯垦人数高达5万余人,是历史上新疆屯垦事业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屯垦,不论其发展规模有多大,也不论其有过多么辉煌的局面,都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许多从事屯垦事业的有识之士都曾做过各种努力,但终未有果。这样就造成了边疆长期以来的兴衰不定,“屯垦兴,则国防巩固;屯垦废,则边防松乱。”
王震进疆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通过年率领十多万大军大搞生产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屯垦戍边”思想。
内容之一,就是把以前单纯作战的部队,转变为不仅能够作战,还要能够从事生产建设的具有双重职能的新型的部队。
这样,就为解决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难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王震与包尔汗、赛福鼎合影
年元月,新疆军区召开了生产代表会议,王震在会议上号召全体官兵:
当国防军贪生怕死不光荣,当劳动军好吃懒做也不光荣。服从国家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就是光荣!”
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直辖两个管理处,即:南疆生产管理处和石河子生产管理处,下辖十个农业师、一个建筑工程师,共计10.55万人。
进疆初期,王震曾经动情地对全体指战员说:“历代反动派对新疆各族人民剥削压榨得太深了,我们到新疆是替反动派向人民还债来的,理当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
话虽不多,却深深地打动了战士们的心。战士们正是怀着为新疆人民多做好事的朴素感情,投入到保卫和建设边疆的战斗中。
王震深知,要想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仅靠朴素的感情和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有远大而正确的目标。
在他提出的新的“屯垦戍边”思想中,把作战部队转变为屯垦军、劳动军之后,应当创建农工联合体的国营农场,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
解放初期的新疆,到处是贫瘠的土地和光秃秃的戈壁滩。在一些人的眼里,在这里搞建设,还要办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王震却不信邪,不仅向全军发岀了号召,而且还亲自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年的一天,军区在调查中发现迪化市(现乌鲁木齐市)以北约50公里的乾德县(今米泉县)境内,有20多万亩可供开垦的荒地。
王震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决定前往视察定点。汽车在天山北麓浩瀚的戈壁滩上奔驰,沿途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羊、狐狸在苇湖和红柳丛中时隐时现。
王震(向前指挥者)在勘察中
来到梧桐窝,王震阔步走上了高高的沙丘。他左手插腰,右手搭在前额上遮阳,仔细环视着四周广阔无垠的平原。
突然,他高兴地喊道:“这几十万亩荒地到哪儿去找?我看小农场不办了,要办就办一个苏联式的机械化大农场。第一个军垦农场就定在这里了!”
洪亮而坚定的声音,震撼着亘古荒原。接着,王震又对在场的人说:“咱们说干就干,郑云彪你负责筹备办农场。现在找个地方吃点饭,下午我还要看。”
附近人烟稀少,只有几户人家。午饭是在一位姓杨的老汉家吃的。王震一边吃,一边问:“老杨呀,我们在这里开荒建农场,你们欢迎不欢迎?”
“欢迎,这里土匪经常出没,没过一天安宁日子,子弟兵在这里建农场,还不等于给我们派来了警卫团。”
王震听了开怀大笑:“老杨,你说得好。你情况熟悉,今后还要你多帮助喽!”
下午,王震不顾劳累,请老杨带着去寻找水源。经过调整,决定在马桥海子附近横栏黑沟河,修筑一座水库;
然后,再挖~条引水渠,把老龙河的水也引入水库。这样,开发几十万亩地的农场,就有了水的保证。
年4月,水库工程竣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王震又来到了梧桐窝子。
他看到经过战士们的艰苦奋战,这里的荒原已经开出了良田,戈壁建起了水库,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他亲自为农场正式命名为“新疆军区后勤部八一农场”,水库为“八一水库”。
于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出版的分省地图上,在新疆省北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广袤的大地上,增添了一个县治标志的黑圆点,旁边标示着四个字:八一农场。
这就是由王震亲自勘察、亲自筹建起来的共和国第一个军垦农场。几十年来,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大漠之中。
五家渠市
至年,昔日的农场已经演变为五家渠市,地域生产总值.78亿元,农作物种植面积33.6万亩,岀色地完成了王震当年指示“办一个像样的农场,搞点经验”的任务。
八一农场以及紧随其后的许多农场、工厂的建立与发展,充分显示岀王震在进疆初期就把机械化农场、把工农业现代化定为奋斗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指战员们节衣缩食,创建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厂,培养出了新疆第一代产业工人,并建设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大城市和工业区;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现代化新城石河子市的崛起。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哈尔盆地的南缘,建在玛纳斯河西岸的戈壁滩上,是自治区首府与北疆各地联系的枢纽。
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各族人民这样赞美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年1月,北疆的冰雪刚刚融化,王震带着要在玛纳斯河边建设一座新城,作为屯垦戍边基地的设想,与陶峙岳、张仲瀚及其他专家一起,纵马驰骋在百里荒原作首次踏勘。
8月,王震再次和大家一起来到玛纳斯河西岸,来到“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荒僻小村石河子,作进一步的实地勘察。
石河子原是迪化到伊犁的一个小食宿站,居民很少,附近是沼泽荒原,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
但是,它地处交通要冲,水源水质都很好,确是一个利于开发的处女地。
勘察途中,王震挥鞭指向白雪皑皑的南山,对陶峙岳等人说:“我们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一个生产指挥中心,还要把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陶峙岳将军听了以后兴奋地说:“王司令员如果同意,这件事就交给我吧。”
王震满怀豪情地说:“过去封建朝代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不仅要做,而且还要比古人做得好才对。咱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准备干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要让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
在戈壁滩上建一座现代化新城的计划,就这样决定了。
经上海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很快,《石河子城市计划〉方案图便设计出来了。
王震不仅亲自和专家们一起参加讨论,而且还富有远见地提岀:要用现代化的眼光来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农场,今天的设想过几十年以后让人们看了感到新鲜才对。
最后,经反复讨论,敲定了设计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石河子市将成为第二十二兵团领导机关的驻地。
整个市区的房屋、道路和园林的区划布置,都是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来设计的。
市内道路呈内、中、外三环加放射式。所有大街都将是林荫大道。中心为行政区,北是六个邻里村,南为商业区,西辟公园及工业区,医院。
一次,王震在听取张仲瀚关于石河子建城的情况汇报时,笑着说:
“他们说你把马路设计得太宽,我看还可以再加宽,要能让两辆车并排行驶才行。要想到几十年后石河子的人口大量增加,到那时再拆再挖,人家就会骂我们这些创业者目光短浅。我建议再留几所大学的地盘。”
年11月,兵团司令部迁驻石河子以后,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以兵团负责人赵锡光、张仲瀚挂帅的建城工程处。
工程处从各地汇集众多能工巧匠,并抽调部队战士参加新城建设。
由军队来担负建城任务,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战斗打响之后,王震等许多领导人不仅深入连队和伙房,关心干部战士的生活,还深入工地,和战士们一起喊着劳动号子,挥汗如雨地奋战在第一线。
他们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建设者的斗志。战士们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以至于干部们经常要堵门截路,劝阻大家不要摸黑上班。
石河子新城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造起来的。修建兵团办公大楼时,原计划中间塔楼修七层。
王震视察后认为,塔楼面积小,不适用,加之施工技术性强,材料奇缺,便指示改为四层。
对于大家的住房,王震则强调:“房子修好一点,窗上装玻璃,不要糊纸,让同志们住得好一些,生活过得幸福一些。”
年,兵团的办公楼、礼堂等建筑陆续竣工。现代化的新城开始一步一步、令人惊叹地岀现在茫茫戈壁滩上。
建设者们以现代化的眼光和科学态度,以辛勤的汗水,构筑了这座城市明珠般的亮丽英姿!
21世纪以来,石河子市已成为垦区金融、文化、科技、商业贸易的中心。
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奠基者王震将军的历史功勋,石河子市的人民在市人民政府门前广场上建起了一座王震铜像,供世代瞻仰。
铜像逼真地再现了王震当年踏勘选址时的英姿:一位威武的将军,站在一匹骏马旁,右手拿着望远镜,左手指着脚下,仿佛在说:就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年,王震最后一次回到新疆。8月23日下午,在与新疆党政军领导同志座谈的时候,他十分动情地说:
“我在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将来去世,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
年,王震在喀什
8月24日,王震特意穿上了维吾尔族传统的服装,戴上维吾尔族的花帽,像一位慈祥的维族老人,与向他送行的同志一一道别。
在机舱门口,王震久久地挥动着手臂向人们致意。临别时,他慢慢地弯下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向新疆大地、向各族人民和广大兵团的战士、向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依依惜别。
年3月12日,王震逝世。家人依照其遗愿,将其骨灰撒落在天山之巅和石河子垦区。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新疆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兵团现有总人口万,其中职工多万,14个师和个农牧团场像一串申明珠镶嵌在新疆大地。年,全兵团实现生产总值.6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这样的规模和成就,已经成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历代屯垦活动所望尘莫及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繁荣,对于开发新疆,保持我国西部边疆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天,举目天山,一座巍峨高洁的丰碑耸立疆天,它将永远与天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zz/1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