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叠石乡里湾村群众正抢抓有利农时,开展中稻插秧工作,群峰环抱下,一畦畦水稻田换上碧绿“新装”,沿着山势层层铺展,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村农耕新画卷。
水稻田换上碧绿“新装”
据了解,里湾村偏居在福鼎市区北部、叠石乡西南部一隅的林缘地带,是宁德市级生态村,地貌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平地少,海拔落差高。一直以来,土地管理“碎片化”始终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也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大片土地因此成了撂荒地。
为破解发展难题,近年来,里湾村积极探索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子,通过党支部引领带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走访动员,把撂荒地流转给有能力耕作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经营,从而盘活辖区内闲置、碎片化的土地资源,提升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水平,让沉睡土地“转”出了新活力。
群众正抢抓有利农时,开展中稻插秧工作
“今年在村党支部的协调推动下,我们总共流转了村内亩低效用地,通过‘旱改水’,统一种植红米、紫米与杂交水稻。目前,插秧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秧苗长势也很好。”福鼎市长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林业伟看着眼前的水稻田微笑着说,“到了10月,这里就会变成一片金色海洋。”
记者了解到,林业伟作为本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此前还在里湾发展天麻种植产业,成功“掘金”林下经济。他告诉记者,里湾村是水源涵养地,发展生态农业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受土地碎片化影响,始终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土地流转承包为我们发展规模化种植生产打下了基础,加上现在市里的‘粮十条’政策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全力冲刺山地水稻高产稳产。”林业伟说。
里湾村天麻种植基地
土地流转不仅破解了耕地碎片化难题,也让农户们从中尝到了“甜头”。“村民把地流转出去,一方面有了租金收入,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雇佣本村民生产劳作,让村民又增加了劳务收入,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了显著提升。”里湾村党支部书记雷爱仙说。
除了规模化种植山地水稻,近年来,里湾村还通过积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积极发展甘薯、天麻、石菖蒲、时令蔬菜等多元农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当地已流转土地近亩,为遏制土地撂荒,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村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里湾村水稻田
从“小田”变“大田”,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如今,在土地流转承包模式的带动下,现代农业在当地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众多昔日“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出活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紧紧牵住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打造多元山地农业共同发展格局,在遏制耕地撂荒的同时,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雷爱仙说。
END
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文图:夏岩缘
编辑:吴倩雯
审核:汪晶晶监制:黄益升总监制:卓文军转载请注明:http://www.fudingzx.com/fdsxw/13263.html